作者:蒋楠 李璐 贾路义
【编者按】当自然造化遇上文化浸染,衡阳,便有了惊艳时光的底气。
从百年牛角梳的温润细腻到千年古琴的绕梁余音……衡州“守”艺人,用崭新的视野讲述过往的故事,这是隽永千年的湖湘浪漫。
历史的浮尘早已落定,但“守”艺人的初心永远滚烫。
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许氏牛角梳制作技艺传承人许慧芝展示牛角梳。
近日,记者走进衡阳市雁峰区原锁厂的一间老厂房,檀木与牛角淡香扑面而来,73岁的许慧芝正俯身检查一把刚打磨好的乌黑牛角梳,“长9厘米,宽3厘米,厚5毫米,重50克,这款梳子热销了百年。”
许氏牛角梳制作技艺是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许慧芝退休多年,仍放不下一手创办的许氏梳业有限公司,摩挲着展柜中母亲手工制作的牛角梳,她缓缓说起了从前的故事。
传统制梳铁货。
许氏牛角梳的历史,要追溯到1900年,外公的哥哥戴发光,拜师学艺7年,将制梳手艺引进了戴家。
上世纪30年代初,戴发光接到了一单特别的生意,对方需要用牛角制成的日式鱼骨梳,边摸索边制作,随着首把牛角梳的抛光上市,戴氏牛角梳也“一炮而红”。
从牛角变成角梳,需要经过锯料、凿料、打坯、平坯、压坯、画坯、锯坯、开齿、粗沙、细沙、踢齿、抛光等十几道工序。许慧芝告诉记者,“将牛角烤软压平是个技术活,这个工序到现在都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一架三脚“木马”,10余件制梳“铁货”,一把牛角梳,熟练的制梳匠人也要多日才能制成。
牛角梳的珍贵,不仅是原料,更在于手工。衡阳市牛角梳的历史,戴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戴国森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电动多夹锯齿机。
1938年,舅舅戴国森开设衡阳市第一家角梳作坊。
1956年,戴国森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电动多夹锯齿机,使千百年来手工制梳迈入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
1959年,戴国森作为湖南省劳模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
回忆着往事,许慧芝如珍宝般拿出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字仍鲜活有力,“戴国森大搞创造发明”“六年来创造了四十三部土洋机器,提高工效一至五十倍”……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在那时便有了“模版”。
转眼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下岗的许慧芝开办角梳厂,让祖传的角梳技术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
“这里每一件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制作,没有参考物。”许慧芝回忆创业初期,“依靠着母亲与舅舅的技术,我和同事们日夜钻研,几次亏损,负债累累,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许氏梳业的车间里,锯料声与檀木香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如今,许氏梳业的车间里,锯料声与檀木香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技工们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龙云峰手持特制夹具,与材料灵魂较量,去壳、锯口、修角,将粗犷的弧度驯化为流畅的优雅;戴少峰以火为媒,与时间赛跑,对火候与力度完美掌控,将烤软的牛角压平成坯,每一块坯料都被赋予新的使命;邓冬梅的刻刀如同诗人的笔,每一刀,都必须与木料的纹理共鸣,划出千年楚韵。
“以前17道工序全凭手感,现在40多道工序中,祖传的‘烤、压、剃、锉’手艺仍在,数控雕刻机的精准则为标准化生产增色不少。”许慧芝介绍,经过研发改造,两台开齿机一天开齿近3000把,是手工时代顶级工匠的30倍。
“牛角梳属于中高端产品,在塑料梳、气囊梳等产品的冲击下,我们必须有新花样。”女儿谭静向记者展示了经络按摩梳、防勾发按摩梳等各类按摩梳的专利证书。
部分牛角梳展示。
与时代接轨,非遗才能不被遗忘。她翻开订单记录,“去年660万营业额中,八成来自电商;三十多家客户里,既有博物馆也有上市公司。我们的牛角梳、按摩梳已销到了全国各地。”
谭静笑着展示客户返图:汉服姑娘用雕花梳盘发,程序员拿经络按摩梳放松肩颈,还有母亲将婴孩胎发系在梳柄上……
暮色渐浓,数控雕刻机的工作灯仍在亮起。光晕中,“忠传承、守正道”的家训与机械臂的剪影交叠,恰似一个绵延百年的拥抱,将传统与现代温柔环抱。
许氏的“顶上功夫”开始“梳理”出更多的可能。
从传统牛角梳到经络按摩梳,从头发梳理到肩颈、背部按摩,谭静勇闯大健康赛道,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力,揽过先辈的接力棒,踏出传承与创新的现代“模版”。
许氏的“顶上功夫”开始“梳理”出更多的可能。
【记者手记】
如今,衡阳的牛角梳企业,不少师出许门。每天,数千把梳子从衡阳出发,有的出现在故宫文创店,有的躺在寻常人家的梳妆台上。齿间流转的,是百年匠心的温度,更是非遗在当代生活的重生。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