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1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养老服务这件民生大事,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更为明显,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积极稳妥应对。”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会议强调,要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
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失能老年人照护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的当务之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均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我国已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作出提供家庭养老支持服务的“国家承诺”。
“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各地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加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照护服务功能。”这位负责人说。
此次会议还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养老服务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有效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活力,不断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提出明确要求。
银龄行动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银发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举措与银龄行动的目标高度契合。银龄行动通过推动“康养中心+配套设施”模式,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了从“基本养老”到“享老服务”的转型。
在失能老年人照护方面,银龄行动提出以网格化服务为基础,依托养老护理网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家庭照护与专业护理的无缝衔接。此外,通过康养生态的建设,银龄行动积极引入智慧养老设备,提升养老服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助力老年人实现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在发展银发经济方面,银龄行动通过鼓励企业参与、推广适老化产品、构建康养服务产业链,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政策方向,将进一步强化银龄行动在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年人福祉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强化失能照护服务,发展银发经济,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民生基础。
银龄行动作为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将在这一进程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