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公交车从近年昆明新建的几个城区出发,弯弯绕绕地向北或南,穿行过数十个人口稠密的街区,很难看得见一间安静的书店或者让人可以驻足、让心灵休憩的空间。
文化空间缺失,这是几十年来城市开发建设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状况,逐渐形成一种短板。不仅昆明如此,笔者走访过不少城市,还发现了一个有共性的现象:但凡新开发的区域,几乎见不到书店等让人休息、调整身心的地方。在每一片新城,看得见的是奔忙、赶路、购物的人群,看不到安静阅读的身影。就连部分建成20多年居住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区域,也找不到能够承载起精神寄托的空间。
如何在忙碌的都市寻找到一处让精神停泊的码头,不仅困扰着成年人,青少年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些年,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们,很多都因为社区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的局限,很难养成专注阅读的良好行为习惯。
有人说,互联网有无限空间,人们可以尽情地在线上游览,各取所需。然而,现实并不那么乐观。且不说虚拟世界中的内容良莠不齐,网络游戏极易成瘾,虚拟空间也并不能完全替代文化殿堂的构建,需要在城市和社区培植公共文化的氛围,就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载体。
让山水、河流、村庄、建筑记得住乡愁。那么,城市应当如何承载乡愁呢?笔者以为,要更加关注人们内心的需求,向着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源头去找寻答案。
纵观历史,在山水相连的地方,但凡有人类居住、生活的区域,都被营造成一个个蕴含文化,寄托着梦想的家园。当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每一个小镇、每一片城区,都居住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口,这些村镇、街区更需要用向善向美的文化环境来涵养人。
在城市建设中,希望政府将更多的实体书店、文化服务中心、文创园、展馆等实实在在予人使用、伴人成长的项目和内容纳入规划,通过政策的扶持使它们能够成长起来,让每一个小镇、城区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让城市涵养文化氛围,承载得起乡愁。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